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它的损害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症状,普通糖尿病患者的症状男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只发生在女性身上,那就是妊娠糖尿病。
普通糖尿病的症状如下:
糖尿病早期:没有症状是其最大特点。患者仅在检查时可见血糖升高,病程较短或血糖升高有限时,可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但是具体血糖多高开始出现症状并没有具体的指标,每位患者有很大的特异性。
典型症状:最常见的也就是常说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和消瘦。多由于血中血糖造成渗透压增高,引起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的缺乏,导致体内葡萄糖不能被利用,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故而产生饥饿而多食。
不典型症状: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不典型,仅有头昏、乏力等,甚至无症状。有的发病早期或糖尿病发病前阶段,可出现午餐或晚餐前低血糖症状。其共同特点就是没有特征性,患者一般以其他症状就诊,偶然发现血糖的异常。或者是一般的健康体检所发现。
急性并发症:在应激等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病情可突然加重,一般是由于急剧增高的血糖造成渗透压异常,继而在不同器官造成相应影响,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多尿加重,头晕、嗜睡、视物模煳、唿吸困难、高渗昏迷、酮症酸中毒等。
慢性并发症:一般要长期高血糖患者才会出现,也有患者因原发症状不明显,而因并发症来首次就诊。常见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反复的感染、糖尿病足、皮肤瘙痒等。而对于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其表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是一般糖尿病的症状,另一方面是妊娠期特有的症状。
一般糖尿病共性的症状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身上也会出现,但是由于妊娠期时间有限,一般不会发展到慢性并发症阶段,少数严重患者有可能会出现急性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特有的症状,例如以前怀孕过的人有过反复的流产、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死产史、新生儿死亡、巨大儿、羊水过多或胎儿畸形等病史的,这些表现都与糖尿病的存在有一定关系,这是因为高血糖对胎儿发育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这些情况既是妊娠糖尿病的结果,反过来也是他的表现。有这些病史的人或者有这些情况家族史的人,进行尿糖、血糖及糖耐量测定,往往会发现异常。
所以,除妊娠期糖尿病以外,普通糖尿病患者的症状,男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而妊娠期糖尿病一般也不会发展到慢性并发症阶段。
分享:
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一些女性的不良习惯会让身体受到细菌的侵扰,容易造成感染,进而生成各种妇科的疾病。
有害习惯1:长期使用护垫。许多女性都以为,使用护垫可避免阴部和内裤的直接接触,有助于保持阴部环境清洁。这种想法是很错误的,因为长期使用护垫,容易使阴部透气不良而致感染。所以,推荐最好只在月经将净或月经将至的短期内用护垫。
有害习惯2:长时间久坐不动。习惯久坐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甚畅通几乎是人人都知晓的了,但更加重要的是,长时间久坐的妇女会阴部透气不良,血液循环受阻,也比较容易发生感染。
有害习惯3:盲目使用阴道洗液。很多女性在感到阴部不舒服的时候,通常都会到药店去购买阴道洗液回来用。其实,频繁使用阴道洗液,对阴道内环境会造成很大的破坏,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的加重。建议女性还是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实有需要使用洗液的时候才用。
扫盲
及时就诊对症下药
目前,女性宫颈炎患病率很高,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发展为宫颈疾病。
因此女性应了解宫颈炎相关知识,及时就诊。
症状
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会因病原菌不同,白带颜色、量也不同。白带可为黏稠的或脓性的,有时可带有血丝或少量血液,也可有接触性出血。另外,患者的下腹经常出现疼痛,盆腔部可发生下坠痛或痛经,在月经期、排便或性交时常会加重。
感染途径
1、机械性刺激或损伤感染。宫颈炎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关系,自然或人工流产、诊断性刮宫以及分娩都可造成子宫颈损伤而导致炎症;
2、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绿脓杆菌等引起的化脓性炎症,此外,病毒、滴虫等都可引起子宫颈炎;
3、化学物质刺激感染。用某种酸性或碱性溶液冲洗阴道,或将栓剂放入阴道,都可引起宫颈炎。
后果
导致不孕。阴道分泌物过多的患者,约20%―25%是由宫颈炎所致,若因炎症造成的白带黏稠脓性,会不利于精子通过宫颈管,从而导致不孕。
导致流产。宫颈炎也是流产的一个病因,因为宫颈炎会使组织变化,弹性下降,使产程不顺利,进而导致流产。
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严重的宫颈炎会影响性生活的质量,会让女性在性生活过程中感到疼痛和不舒服,进而排斥性生活。
诱发宫颈疾病。据统计,有宫颈炎的妇女,其宫颈疾病发病率比没有宫颈炎的妇女高10倍。长期不治、或久治不愈的宫颈炎被认为是宫颈疾病发病的一个因素。
检查手段
多种设备可查出宫颈病
检查宫颈疾病传统用宫颈涂片,临床应用已超过60年。漏诊率约为15%-40%。
其次是TCT技术,能发现尚未发生形态学改变的早期疾病变细胞,诊断率高达90%以上。
通过B超检查也有一定作用。
分享:
(津)医广【2024】第04-09-01号